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石岭关书所见

元好问 元好问〔金朝〕

轧轧旃车转石槽,故关犹复戍弓刀。
连营突骑红尘暗,微服行人细路高。
已化虫沙休自叹,厌逢豺虎欲安逃。
青云玉立三千丈,元只东山意气豪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毡车沉重地“轧轧”作响,艰难地转过石岭关之间的深谷。石岭关依然是巍巍雄峙,戍卒们默默地手执弓刀。
一队队虏骑狼突豕奔,弥漫的尘土,遮天蔽日,便服的行人仓惶逃难,急匆匆哪顾路小山高。
已死于战火的人们不必衰叹,活着的人饱遭着豺虎的蹂躏,又该向何处奔逃?
挺立在青碧的云霄,仍有那三千丈峻岭,本只有巍巍的东山,永远是意气雄豪。

注释
石岭关:在今山西阳曲东北,是忻州通往太原的军事要塞,历来是防止北敌南侵的门户。
轧(yà)轧:车运行时,轮轴磨擦发出的响声。
旃(zhān)车:即毡车。车厢四周围着毡子以挡寒气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金宣宗贞祐二年(1214)三月,元好问因故乡忻州(今山西忻州)被蒙古军攻陷,逃难阳曲(今山西阳曲),途经此关时作《石岭关书所见》诗以记所见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郑力民译注.《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》.凤凰出版社.2011.05.第1-3页

赏析

  首联“轧轧旃车转石槽,故关犹复戍弓刀。”写登石岭关时所见。“故关犹复戍弓刀”,是远望所见:石岭关头戒备森严,刀枪如林。这里的“犹复”二字,犹如一声叹息,蕴含了深深的感慨。回想起昔日蒙古军南下的场景,势如破竹,而当时的军队却未能有效抵抗,令人民饱受战乱之苦。如今,这些士兵再次肩负起守土保民的重任,然而国势衰微,民心惶惶,这“戍弓刀”的壮烈场面,似乎也难掩其背后的无力与凄凉。诗人借此二字,既是对金军腐朽无能的讽刺和批判,也透露出自己因战乱被迫离乡、心中难以言表的凄凉与无奈。

  颔联紧承首联,写登上石岭关后所见。山上,金军营地连绵,精锐的骑兵穿梭其间,扬起的红尘遮蔽了天日,极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石岭关书所见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该诗按时间的推移,空间的转换,写举家避乱事,层次井然有序。诗的前半首叙事,后半首抒情。该诗中,诗人以沉重悲愤的笔触,记述了蒙古军的豺虎暴行,骄横气焰;记述了家乡人民饱遭兵燹,颠沛流离。同时,也抒发了一种立志戍守河山的雄豪气概。全诗层次清楚,条理分明;诗格抑郁悲壮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郑力民译注.《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》.凤凰出版社.2011.05.第1-3页
元好问

元好问
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代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 925篇诗文  476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水调歌头·赋三门津

元好问 元好问〔金朝〕

黄河九天上,人鬼瞰重关。长风怒卷高浪,飞洒日光寒。峻似吕梁千仞,壮似钱塘八月,直下洗尘寰。万象入横溃,依旧一峰闲。
仰危巢,双鹄过,杳难攀。人间此险何用,万古袐神奸。不用燃犀下照,未必佽飞强射,有力障狂澜。唤取骑鲸客,挝鼓过银山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江城子·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予三河坐中赋此

蔡圭 蔡圭〔金朝〕

王温季自北都归,过余三河,坐中赋此。

鹊声迎客到庭除。问谁欤?故人车。千里归来,尘色半征裾。珍重主人留客意,奴白饭,马青刍。
东城入眼杏千株。雪模糊,俯平湖。与子花间,随分倒金壶。归报东垣诗社友,曾念我,醉狂无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论诗三十首·十八

元好问 元好问〔金朝〕

东野穷愁死不休,高天厚地一诗囚。
江山万古潮阳笔,合在元龙百尺楼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