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冒着秋日的微寒,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,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。
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,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。
注释
木芙蓉:又名芙蓉花。
辛苦:形容其孤寒冷落以及开花之艰难。
小寒:天气稍寒,木芙蓉开花于八九月,因此这里的小寒,并非指节气。
客心:旅人之情,游子之思。
青女: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。借指霜雪。
愁红怨绿: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。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。
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可确考。从诗的内容和表现风格来推测,象是范成大早年迫于生计而奔波或是为了科考而旅居在外时所作。《窗前木芙蓉》是一首即景咏物诗。一般来说这类诗在创作中带有更多的主观随意性,往往是某一偶然的情境触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。此诗的触发点是窗前烂漫开放的木芙蓉花,它触发了范成大的创作激情。范成大生长在亡国的悲歌声中,十多岁时,又先后失去了父母,清苦贫寒,孤独无依,这一些都恰似诗人所描写的“辛苦孤花”。正是基于这一原因,当诗人看到霜风秋寒中的芙蓉时,难免要勾起自己的满怀思绪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诗一破题便讲“辛苦孤花破小寒”,把所咏之物推入了一个特有的氛围之中。芙蓉秋季开花,清丽淑雅。既不象牡丹那样雍容华贵,也不似梅花一般俏瘦冷峻。但她在某种意义上却又兼俱了前二者的特点:艳丽大方,绽开于百花凋零之时,秋风小寒,自是风姿依然。所以诗人讲“辛苦——孤花——破——小寒”,其间实际上重重叠叠了多种意蕴。以“辛苦”和“孤”言其本身之无依,同时也暗衬花开之不易;以“小寒”点明时分,推出自然光景,亦在照应花开之不易;中间贯之以“破”,使得原本对立的双方出现了某种倾向。但就全句来看,破则虽破,但并未泯灭其“辛苦”,未摆脱其“孤”,因而这句所提示的氛围,依然带有明显的凄清冷落的色调。接下第二
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(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:山之僧曰智仙也)
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,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,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谁?庐陵欧阳修也。